Skip to content

允許別人承擔他們的事情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幫助別人是一種美德」。

只要我們不斷幫助別人,將來就會得到回報。

如是者,不論對方有甚麼需要、有甚麼請求,

哪怕只是一件小事或者是一件繁瑣的事,

只要我們能夠幫得上忙,我們都會很盡力幫助別人完成他們的事情。

不過,如果我們仔細回顧過去的經歷,

或許,我們會發現,並非每一次幫助都會得到回報。

相反,我們犧牲了大量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別人的事情。

自己卻因為沒有時間而延後了自己該做的事情,讓我們疲於奔命。

有時候,當別人的事情沒有按照我們預期的那樣改變,或者事情最終並沒有變得更好時,

我們很容易因為幫不了別人,而感到很自責,覺得自己難辭其咎。

對方甚至轉過身說我們無能為力,讓我們感到很難堪。

「The savior complex manifests differently for everyone,

but for the most part it’s a form of self-sabotage hidden in helping someone else.」

― Chidera Eggerue

確實,我們能夠幫助別人,可以是一件快樂的事。

然而,當我們覺得對方一定需要我們的幫助和拯救時,

這也意味著我們覺得「我們比對方更優秀!」。

某種程度上,我們傲慢自大、自視過高,看不起對方。

每個人都是優秀的存在。

每個人都有能力自己拯救自己。

我們幫助別人的舉動是出於真心希望對方好,

還是僅僅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或者想透過拯救別人來拯救我們自己;

對方是否真的需要我們透過這個形式來幫助;對方是否值得我們付出努力去幫助;

我們是否能夠真的幫得上忙…

當中有很多斟酌點,值得我們反思。

善良的背後,都有自己的需求和動機。

太多的包容,是一種縱容。

太多的付出,是一種負擔。

我們處處為對方設想,不顧自己的感受,去幫助對方完成他們的事情,

這在某種程度上扼殺了對方成長和學習的機會,

同時也阻礙了我們快樂地享受自己的生活。

即使對象是我們的家人、伴侶或最好的朋友,

我們不能期望他們會回報我們的幫忙。

我們也不能期望我們所付出的愛和努力一定能夠幫到對方。

畢竟,我們沒有責任干涉或承擔別人的事情。

對方最後做了甚麼,有甚麼結果,都是對方的事。

願我們在幫助別人之前,好好檢視彼此的互動,

這對雙方來說是否真的有益。

如果我們真心想幫助別人,

我們只需要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他們能做甚麼,然後鼓勵和支持他們。

就算對方用了不同的方法,我們必須尊重他們的意願。

因為只有他/她自己知道哪一種方法最適合自己。

幫助別人的前提是:我們必須知道我們能夠幫助別人的程度是有限的。

一心想幫助別人而忽略自己的需要是不會帶給我們幸福的。

error: © WILCO 自肥企劃 WILCO Side Hustle. 保留一切權利。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