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所謂豐盛

對你來說,活著到底是為了甚麼?

我要怎樣才可以真摯地快樂?

類似的問題可能在你每一個成長階段都會出現。

不過,每一個階段的你也會作出不同的解讀。

我們從小就被父母教育說:只要努力讀書,就可以出人頭地。

為了想得到父母之間的認同和讚賞、滿足他們的期望,

我們會以考取更好成績、入讀更好的學校為目標,

就算自己只是想和朋友一起玩耍,我們也會循從父母的安排,不停參加補習班和許多不適合自己的課外活動。

踏入社會後,我們都希望有一個更高品質的生活。

為了追求一個美滿的家庭、優質的單位,

我們會以賺取更多金錢為目標,

就算自己多麼討厭現時的職位,我們也會堅持到底,不停捱更抵夜地工作。

生活在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裏,我們的生活質素幾乎由金錢主導。

金錢作為換取物質的最主要工具,對很多人來說就像命根一樣。

用錢解燃眉之急、解決生活所需、以致買心頭好,

我們都視為「買快樂」的行為。

比如有一個貧家和一個富戶,在突然獲得一筆可觀金錢的情況下,

貧家大大舒緩經濟緊張感,可以解決當下生活所需。

富戶有更多流動資金,可以優先購買自己的心頭好。

我們可以視兩者都快樂,取決於每個人對金錢的需求,引伸到物質需要和慾望。

努力工作是為了一些東西,努力學習也是為了一些東西。

這些東西的本質就是一個動機。

不論是內在動機 (intrinsic motivation) ,還是外在動機 (extrinsic motivation),

兩者都是推動你去進行一件事情的主要原因。

當那種外在的追求超越某個界線之後,你的內在動機反而會下降。

假設你是一名充滿熱誠的畫家,純粹熱愛畫畫,

你會憑自己的心念、概念用心用力地畫每一幅作品,

興趣視為你的內在動機,你為了自己的興趣而獲取單純的滿足感。

後來你知道畫畫能夠為你帶來龐大的收入,自己將重心放在顧客的需求、自己的生意上時,

金錢視為你的外在動機,你為了賺取更多金錢而獲取更多名和利。

當你的收入達到某個生意額時,你又會遇上另一個樽頸位,反問自己:

現在的我過得好嗎?現在的我開心嗎?

其實,「金錢」的外在動機消失,自己對畫畫這個行為就會馬上減少。

原因來自於你失去了那份純粹的初心和盼望,

簡單來說:你對畫畫不再感興趣了。

在金錢掛帥的世代下,我們好似有很多目標想要做、想要達成,

心底裏總是覺得只要有一萬元的快樂就想有10萬元的 「更快樂」。

就正如每次轉工,拿到更高薪金的時候,我們也不其然反問自己:

我做得好嗎?跟其他人比較起來,我是最好嗎?

人類的本質就是尋求優越感。

我們追求的事物愈多,對工作、生活、責任上的要求愈高,

同時卻限制了自己獲得正面經驗的機會,例如一些悠閒活動和私人時間。

1萬、10萬、1000萬⋯⋯1億可能分別極大,

當你的財富去到一定水平,你的快樂就和財富便沒有甚麼關係了。

那麼,我們需要甚麼才能達致真正的快樂、內心的喜悅?

“True abundance isn’t based on our net worth, it’s based on our self-worth.”

— Gabrielle Bernstein

豐盛的意義從來不是由他人規定或指派,而是由你自己去開創的。

有時候,價值觀可能比起我們擁有的東西,更能夠達至心目中的快樂。

擁有更多物質生活的體驗,還是獲得家人、同輩、伴侶之間的真誠、幸福?

得到更多組織、團體上的權力,還是著重更團結的團隊合作精神?

追求更大理想的成功感,還是尋求真理更原始的平靜?

買到心頭好、短暫的物質享受固然令自己開心,

就算他人只因為你的身份地位才對自己友善,到你失勢之日卻遠離自己

就算用錢可以買到別人假裝給你的愛,本質上你也確實知道是虛假的

你心靈上會感到滿足嗎?

我們對每一樣東西的熱愛總是發自自己內心的。

父母無私的愛、朋友的關愛、伴侶之間的甜蜜之愛從來不是在物質上能夠獲取。

人的心神不保持活力就會墮落。

你的追求一旦離開自己內心的本意,你也不會達到理想的豐盛。

我們該如何恆量所有生活中擁有的人事物?

我們真心想要達成的願景究竟是甚麼?

error: © WILCO 自肥企劃 WILCO Side Hustle. 保留一切權利。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