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相處的時候,能夠與對方進行良好的溝通是最好不過的事情。
然而,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與我們好好對話。
彼此之間可能存在心中障礙、價值觀差異、其他外在因素等困難,
也可能對方有專門針對的目標,總是會為難我們。
所有這些負面情緒累積起來,
除了讓我們感到疲憊之外,還會使我們對彼此失去信心和動力。
其實,當我們發現我們在人際上的努力已經讓我們感到心很累時,
我們更需要了解我們此刻的感受,找出為甚麼我們會因為對方提到的語語而突然感到不安全或不高興,
當中是否存在著我們不想讓別人看見的脆弱點,
或者除了這些感受之外,對方的言語和行為是否對我們產生了具體的影響。
假設我們只是因為別人的言論而感到不舒服,
但仔細想想,對方說的有道理、屬實,似乎並沒有為我們帶來甚麼具體的損失,
那麼我們處理內心的障礙和情緒就可以了。
如果涉及到影響對方情緒的問題,向對方道歉即可。
關顧自己的內在感受是第一步,我們還需要理解對方內心的真實感受。
始終,對方如何看待我們和我們所做的事情有著不同的含義。
我們可以試著從對方的處事方式和行為,以及彼此的互動模式和生活態度進行探究,
看看大家是否有誤解,以及我們的溝通方式等方面可以進行哪些調整。
比如說,對方突然聽到或看見甚麼就「跳制」、發難,
我們需要仔細想想我們的訊息、語氣和態度是否恰當和誠實;
最近彼此的生活有甚麼變化或煩惱;我們有沒有從彼此的角度來看這件事……
如果對方從我們認識以來就一直這樣,或者一直表現得沒禮貌、不理不睬,
對方既不想溝通,也不理解我們,甚至把對方自己的缺點和不明白歸咎於我們自己,
我們更需要釐清在這段關係中我們有甚麼責任,想清楚自己可以容忍的界線在那兒,
思考如何得體地處理這些「被冒犯」的情況,
同時考量我們是否真的需要再和他們打交道、溝通,是否值得繼續與對方互動、交往。
「You cannot, nor should you ever try to, change your partner. That is his or her job.
Your job is to change the ways you communicate, react, and respond to your partner.」
— John Gray
好好溝通是解決人際問題的先決條件,
當雙方無法開誠佈公地討論彼此的想法、互相理解、共同尋找解決方案,
而是冒犯、攻擊、貶低、歪曲對方甚至拒絕對話時,溝通是徒勞無功的。
當大家有足夠的空間喘息和整理思緒後,還是選擇再一起溝通,
我們必須把注意力聚焦在討論本身,必要時告訴對方甚麼是不可接受的,
以避免我們更憤怒、更有情緒,讓事情的發展能夠向前邁進。
倘若對方的言行難以理解,我們可以試著詢問對方的緣由,
看看對方真正想表達的是甚麼。
願我們能夠從更廣闊的角度看待自己在溝通問題上的位置。
有些時候,我們已經坦誠、清晰地向對方傳達了我們需要說的話就足夠了。
放過自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