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過去很慣常地渴望別人能夠肯定自己,滿足自己被尊重的需要。
對於自己的目標和要求,我們常常會先考慮別人的意見,
再看看這會為我們帶來哪些負面影響,然後做出選擇。
比如說我們要面臨某些重大抉擇時,
我未來要讀甚麼,我未來要去那裏工作,我未來要跟誰談戀愛、結婚…
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想出最正確的答案、作出最正確的決定,
讓自己可以有好的評價、好的形象和好的生活。
不過,我們的老師、親人、朋友等等各自都有不同的看法,
有機會與我們的價值觀和偏好有所衝突,
就算我們最終牲了我們自己的內在利益,按照他們期望做出選擇,
我們所做的決定真的能讓我們內心快樂嗎?
「I’m not in this world to live up to your expectations and you’re not in this world to live up to mine.」
— Bruce Lee
確實,做一些不符合別人期望的事情很大可能會導致我們需要受到懲罰、傷害、指責。
然而,我們本來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只是我們從小就習慣尋求老師、家人、朋友等的讚美和獎勵,以獲取成就感和歸屬感,
讓我們越來越在乎別人對我們的評價,越來越害怕自己的能力不足會導致對方對我們失去信任,
太擔心我們會在家庭或某個圈子裏被忽視或被拋棄。
每個人對於不同的事物都有不同的想法和標準。
尤其是在對愛和夢想的追求、生活品味、藝術風格等方面存在著不同的差距。
就算他們真的批判我們,認為我們很糟糕或很壞,希望我們放棄原本喜歡的東西,
他們都只是說出自己的感受,並不代表我們做得不好,
也不等於我們需要壓抑自己,只做別人想讓我們做的事。
始終我們自己的喜好和價值觀總是與別人不同的。
我們總不能一直指望別人,特別是我們在乎的人說的話,永遠都是對的。
我們更需要客觀地看待別人的言論。
從我們自己的角度思考哪個選項真正適合自己,理解自己想做的事到底是甚麼。
願我們時刻尊重自己的內在感受,
從每一次的不快樂中找到它本身的意義,永不輕言放棄做真實的自己。
關鍵在於我們真正想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我們真正喜歡甚麼,
我們做某件事的真正目的是否符合我們本來的初衷,幫助我們變得更好。
對於我們不想要、有毒的行為和關係,放棄才是根本之道。